位置导航: 中国食品网 > 食品资讯

潘功胜: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已全部达标

发布时间:2025-09-17 10:36   内容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山歌      阅读量:12431   

9月16日出版的《求是》2025年第18期刊发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行长潘功胜的署名文章《坚定践行全球治理倡议 持续推进全球金融治理改革完善》。文章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国际社会主要依赖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主的全球金融安全网进行事中事后救助。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社会进一步强化了金融监管规则等事前防范机制。

一方面,多层次的金融安全网持续完善。在全球层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断增强危机救助能力,强化政策监督职能,扩大政策监督范围。在区域层面,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拉美储备基金、亚洲清迈倡议、阿拉伯货币基金等相继建立,成为相关地区金融稳定的重要支撑。在双边层面,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央行通过货币互换机制,在危机时期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新兴市场本币互换合作也在稳步推进,中国人民银行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或货币当局已签订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成为全球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基于监管规则的危机防范体系不断完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对全球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发布《巴塞尔协议Ⅲ》,增强银行机构的稳健性,强化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中国一直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监管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是少数全面落实《巴塞尔协议Ⅲ》的经济体之一;已建立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总损失吸收能力已全部达标;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能为99%以上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障;出台并全面实施资管新规,影子银行风险大幅压降。

文章指出,当前,全球金融稳定体系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一是监管框架仍然碎片化,甚至出现“竞争性逐底”的倾向。近来,《巴塞尔协议Ⅲ》等国际监管规则的执行受成员国国内政治因素影响出现摆动,可能会带来监管套利,削弱全球金融稳定体系。国际社会应积极落实已议定的监管改革措施,防范监管套利和风险跨境传导。二是数字金融等一些新兴领域监管不足。比如,对于快速扩张的加密资产市场和气候风险相关的监管框架,全球监管协调不足,监管取向大幅摆动并受过强的政治因素驱动;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缺乏统一监管标准。全球需要加强监管协同,补齐全球金融监管短板。三是对非银行中介机构的监管仍然薄弱。过去20年,非银行中介机构在全球融资中的比重大幅上升。这类融资稳定性较弱,透明度较低,杠杆水平不断上升,监管有待加强。

展望未来,以强有力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核心,构建多元、高效的全球金融安全网,维护全球金融监管规则的一致性和权威性,是防范与化解国际经济金融危机的关键路径,也是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应该继续坚持和努力的方向。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热门品牌

  • 桃园灌汤包桃园灌汤包
    桃园灌汤包

    深圳市桃园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桃园餐饮),2010年7月6日创...

  • 娃哈哈娃哈哈
    娃哈哈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前身为杭州市上城区校办企...

  • 盼盼盼盼
    盼盼

    享誉全国的糕点品牌,其法式小面包广告语广受流传,主营膨化食品/烘...

  • 周黑鸭周黑鸭
    周黑鸭

    1995年周黑鸭创始人周富裕先生开始从事卤制品行业,1997年鸭...

  • 达利园达利园
    达利园

    利集团诞生于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泉州。自1989年创办至今...

  • 来伊份来伊份
    来伊份

    来伊份是中国休闲食品连锁领导品牌。公司自成立以来,采用世界先进的...